口述歷史 《壇根兒往事》天壇歷史活起來
2019-11-29

圖說:口述歷史《壇根兒往事》正式發佈。
天壇街道首部原創口述歷史《壇根兒往事》正式發佈。在新書發佈座談會上,30餘名訪談組工作人員與口述者歡聚一堂,慶祝新書問世。
圖說:導演焦菊隱之子焦世寧,代表口述者,在秋葉上寫下對天壇地區的美好祝願。
北京人藝著名演員、人藝1951年話劇《龍鬚溝》「二春」的扮演者李濱,著名戲劇理論家、導演藝術家焦菊隱先生之子焦世寧等口述者代表共同回憶《壇根兒往事》創作過程中的難忘故事,並在秋葉上寫下對天壇地區的美好祝願。
《壇根兒往事》從前期籌備到正式出版歷時一年之久,全書約20萬字,分為「金魚池:昔日的龍鬚溝」、「簡易樓:一個時代的記憶」、「老故事:胡同巷里的百味人生」、「新印記:乘風前行的流年歲月」四個篇章。
●老舍以金魚池區寫《龍鬚溝》劇本
昔日的龍鬚溝,位於天壇以北,也就是如今的金魚池地區。作家老舍以此溝的變化為題材,寫下了著名的《龍鬚溝》劇本。來自人民藝術劇院的李濱因為話劇《龍鬚溝》與金魚池社區結下了60多年的情誼。做為天壇群眾藝術社龍鬚溝話劇版《龍鬚溝》導演的她,講述了她與《龍鬚溝》的點點滴滴。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不僅是城市的脈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北京人對胡同有著特殊感情,它不僅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位於壇根兒下的東曉市,一撇源順鏢局的歷史剪影,正陽橋疏渠記方碑大院兒裡的往事記憶,紅廟巷子裡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還有那退出歷史舞台的原汁原味兒的老北京吆喝聲,不禁喚起一代人的珍貴回憶。
北京自然博物館、劇裝雲集的西草市街、至今仍有口皆碑的南門涮肉、老磁器口豆汁店,以及地處天壇、享譽海內外的天壇醫院、天壇口腔醫院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他們在新的印記下乘風前行,為眾人講述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也許這本書並不厚重,但它所承載的意義是厚重的。作為天壇這片土地的守望者,聽著口述人講述壇根兒的故事,用文字讓天壇地區的歷史活起來、亮起來。 圖文: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