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中關村創業風氣火熱 全球人才最愛工作地
2022-01-12

圖:打造領軍人才首選地,海淀收穫高品質發展成果。(新華/攝)
大陸北京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日前統計報告,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高達88.1%。打造領軍人才創業首選地的海淀也收穫了高品質發展的果實,目前人才在全區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高達64.3%。
●「創業第一街」國際英才匯聚
假如你十幾年後買了一輛超級智慧汽車,娛樂、導航、智慧對話、生活服務等各種功能都能在車裡完成,而想要支撐這樣的超級智慧車,車企需要擁有一個由大量資料和算力訓練出的人工神經網路作為智慧「大腦」。這對企業的計算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深入各行各業,汽車、工業製造、金融等各行各業未來都將面臨這樣的技術難題。
「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未來各行各業的企業不用分別佈設成千上萬台伺服器,也能在普惠AI時代快速部署自己的AI大腦。」尤洋說。從清華碩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後,今年30歲的尤洋獲聘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青年教授」,成為該校電腦系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回京創業短短兩個月,其創立的潞晨科技就獲得了由創新工廠和真格基金合投的超千萬元人民幣種子輪融資。打造高效率低能耗的分散式人工智慧系統,説明企業提高人工智慧部署效率、降低人工智慧部署成本,是其創業團隊設立的目標。
打造分散式人工智慧系統的潞晨科技,解決電腦圖形學領域對性能的追求和生產力低下問題的太琦圖形,開發以記憶體為中心的分散式存儲系統的開元維度……近兩年來,在中關村科學城裡,有著“「大陸創業第一街」之稱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及其延長線上,一大批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英才在此創立科技創業公司。
●高科技成回國創業新風向
2019年,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人民政府聯合建立了中關村國際青年創業平臺(以下簡稱“國青創平臺”)。作為國青創平臺和海淀國際人才對接服務平臺的運營方、中關村創業大街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聶麗霞觀察到,近兩年海外、海歸人才來中國創業出現明顯的趨勢變化。
聶麗霞說。「前些年,不少海外人才歸國、來華創業,看中的是大陸的市場、產能等資源,當時有不少模式創新類企業,或者單純來找市場的企業;而近兩年,越來越多擁有核心技術的海外或海歸硬科技創業者、企業來到大陸,尋求創新合作,從中國的產業生態中汲取創新資源。」說。
近日,海淀區國際人才對接服務平臺線上系統完成搭建。截至目前,中關村創業大街已經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格拉斯哥大學、杜倫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10餘所海外高校學聯取得合作,推廣引進海外科研人才的服務平臺和管道。
●創新機制解人才後顧之憂
「你是否需要一筆經費?我們希望能支持你繼續做下去。」在海淀區,被稱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附近,有這樣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智源研究院。秉承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無須論資排輩的理念,他們對部分學者採取「敲門式」的主動支持,並讓想幹事、能幹事的青年人才「挑大樑當主角」。
近兩年來,海淀搭建海外頂尖人才回國「落地適應」平臺,採取政府和用人單位共同保障的模式,為海外頂尖人才回國工作設置合理的「適應期」,幫助人才深入瞭解中國國內情況,規劃自身發展,「適應期」結束後,人才可與試點單位進行雙向選擇,促進人才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平臺,全力解決人才回國後顧之憂。
此外,依託海淀區國際人才對接服務平臺等平臺,海淀還試行「大資料 小同行」人才評價模式,探索實施人才「舉薦制和待遇讓渡」機制,建設北京市首個人才工作事權下沉試點園,打造人才領域改革創新樣板。
(孫奇茹)
大陸北京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日前統計報告,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高達88.1%。打造領軍人才創業首選地的海淀也收穫了高品質發展的果實,目前人才在全區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高達64.3%。
●「創業第一街」國際英才匯聚
假如你十幾年後買了一輛超級智慧汽車,娛樂、導航、智慧對話、生活服務等各種功能都能在車裡完成,而想要支撐這樣的超級智慧車,車企需要擁有一個由大量資料和算力訓練出的人工神經網路作為智慧「大腦」。這對企業的計算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深入各行各業,汽車、工業製造、金融等各行各業未來都將面臨這樣的技術難題。
「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未來各行各業的企業不用分別佈設成千上萬台伺服器,也能在普惠AI時代快速部署自己的AI大腦。」尤洋說。從清華碩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後,今年30歲的尤洋獲聘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青年教授」,成為該校電腦系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回京創業短短兩個月,其創立的潞晨科技就獲得了由創新工廠和真格基金合投的超千萬元人民幣種子輪融資。打造高效率低能耗的分散式人工智慧系統,説明企業提高人工智慧部署效率、降低人工智慧部署成本,是其創業團隊設立的目標。
打造分散式人工智慧系統的潞晨科技,解決電腦圖形學領域對性能的追求和生產力低下問題的太琦圖形,開發以記憶體為中心的分散式存儲系統的開元維度……近兩年來,在中關村科學城裡,有著“「大陸創業第一街」之稱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及其延長線上,一大批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英才在此創立科技創業公司。
●高科技成回國創業新風向
2019年,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人民政府聯合建立了中關村國際青年創業平臺(以下簡稱“國青創平臺”)。作為國青創平臺和海淀國際人才對接服務平臺的運營方、中關村創業大街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聶麗霞觀察到,近兩年海外、海歸人才來中國創業出現明顯的趨勢變化。
聶麗霞說。「前些年,不少海外人才歸國、來華創業,看中的是大陸的市場、產能等資源,當時有不少模式創新類企業,或者單純來找市場的企業;而近兩年,越來越多擁有核心技術的海外或海歸硬科技創業者、企業來到大陸,尋求創新合作,從中國的產業生態中汲取創新資源。」說。
近日,海淀區國際人才對接服務平臺線上系統完成搭建。截至目前,中關村創業大街已經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格拉斯哥大學、杜倫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10餘所海外高校學聯取得合作,推廣引進海外科研人才的服務平臺和管道。
●創新機制解人才後顧之憂
「你是否需要一筆經費?我們希望能支持你繼續做下去。」在海淀區,被稱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附近,有這樣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智源研究院。秉承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無須論資排輩的理念,他們對部分學者採取「敲門式」的主動支持,並讓想幹事、能幹事的青年人才「挑大樑當主角」。
近兩年來,海淀搭建海外頂尖人才回國「落地適應」平臺,採取政府和用人單位共同保障的模式,為海外頂尖人才回國工作設置合理的「適應期」,幫助人才深入瞭解中國國內情況,規劃自身發展,「適應期」結束後,人才可與試點單位進行雙向選擇,促進人才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平臺,全力解決人才回國後顧之憂。
此外,依託海淀區國際人才對接服務平臺等平臺,海淀還試行「大資料 小同行」人才評價模式,探索實施人才「舉薦制和待遇讓渡」機制,建設北京市首個人才工作事權下沉試點園,打造人才領域改革創新樣板。
(孫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