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填埋近半個世紀 北京玉河重現江南水鄉
2022-09-25 點閱數:90

圖說:玉河故道東城段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美不勝收。
(鄧偉/攝)
中秋過後,天高雲淡,水邊景色更加怡人。近年來,京城越來越多的河流經過綜合治理恢復水清岸綠,煥發新的生機,玉河就是其中一條。
從熱鬧的南鑼鼓巷向西穿過雨兒胡同,玉河流水潺潺,兩岸綠樹成蔭,石板小路曲徑通幽,仿佛靜謐雅致的江南水鄉。通過考古挖掘、恢復治理,這條曾被掩埋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古河得以恢復歷史風貌,更成為附近居民的「後花園「。
玉河歷史悠久,是通惠河的重要組成部分。700多年前,郭守敬主持修建了一條連通都城與京杭大運河的漕運河道,名為通惠河。明永樂年間,通惠河位於城內的河段改名為玉河,漕運功能弱化消失,逐漸成為皇城中的景觀河。之後,玉河逐漸斷流被改為暗渠,最終於1956年完全被填埋。填埋後的河道上陸續蓋滿房屋,南段還形成了北河胡同。
隨著大運河文化考古的推進,塵封多年的大運河玉河故道逐漸引起重視。2005年,東城區政府啟動玉河恢復工程,修復昔日城市水脈。玉河東城段恢復工程以平安大街為界分南北兩期進行。北段一期工程起點為萬甯橋,全長500餘米。河道基本恢復至明代玉河寬度,經什刹海引水,補充河道內水源。沿岸林蔭綠化,河道種植荷花、菖蒲,一派生機盎然。
2014年,京杭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一期工程的萬寧橋和東不壓橋成為重要遺產點。同年,南段二期工程啟動,終點至北河沿大街,全長600公尺。南段工程最大限度保持歷史水系貫通,並打造了水系景觀。兩岸鋪設7000餘平方公尺的綠化,建設拱橋、木質親水準台、點景涼亭。通過在平安大街地下鋪設一根直徑約200毫米的管道,什刹海的水通過北段引入南段,為南段河道注入活水。南段的河道中還修建了3個蓄水池,收集雨水的同時實現水體循環自淨。
玉河南段的親水準臺上,5塊總長度百余米的銅質浮雕引人駐足。自白浮泉開始,直至匯入錢塘江東歸大海,京杭大運河沿途重要市鎮的民風景物全部展現在這幅《京杭大運河風物圖》之上。
目前,玉河東城段萬寧橋至皇城根一線共計1.1公里河道已恢復,不但重現了運河水脈歷史風貌,更成了周邊居民休閒的場所。
「好多已經搬走的老街坊專門回來,就為了看看這條河。」 62歲在玉河邊住了快40年的張女士說,由當初的擁擠小胡同變為今天的小橋流水和「江南水鄉」,玉河是真的回到了大家身邊。
(王天淇)
(鄧偉/攝)
中秋過後,天高雲淡,水邊景色更加怡人。近年來,京城越來越多的河流經過綜合治理恢復水清岸綠,煥發新的生機,玉河就是其中一條。
從熱鬧的南鑼鼓巷向西穿過雨兒胡同,玉河流水潺潺,兩岸綠樹成蔭,石板小路曲徑通幽,仿佛靜謐雅致的江南水鄉。通過考古挖掘、恢復治理,這條曾被掩埋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古河得以恢復歷史風貌,更成為附近居民的「後花園「。
玉河歷史悠久,是通惠河的重要組成部分。700多年前,郭守敬主持修建了一條連通都城與京杭大運河的漕運河道,名為通惠河。明永樂年間,通惠河位於城內的河段改名為玉河,漕運功能弱化消失,逐漸成為皇城中的景觀河。之後,玉河逐漸斷流被改為暗渠,最終於1956年完全被填埋。填埋後的河道上陸續蓋滿房屋,南段還形成了北河胡同。
隨著大運河文化考古的推進,塵封多年的大運河玉河故道逐漸引起重視。2005年,東城區政府啟動玉河恢復工程,修復昔日城市水脈。玉河東城段恢復工程以平安大街為界分南北兩期進行。北段一期工程起點為萬甯橋,全長500餘米。河道基本恢復至明代玉河寬度,經什刹海引水,補充河道內水源。沿岸林蔭綠化,河道種植荷花、菖蒲,一派生機盎然。
2014年,京杭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一期工程的萬寧橋和東不壓橋成為重要遺產點。同年,南段二期工程啟動,終點至北河沿大街,全長600公尺。南段工程最大限度保持歷史水系貫通,並打造了水系景觀。兩岸鋪設7000餘平方公尺的綠化,建設拱橋、木質親水準台、點景涼亭。通過在平安大街地下鋪設一根直徑約200毫米的管道,什刹海的水通過北段引入南段,為南段河道注入活水。南段的河道中還修建了3個蓄水池,收集雨水的同時實現水體循環自淨。
玉河南段的親水準臺上,5塊總長度百余米的銅質浮雕引人駐足。自白浮泉開始,直至匯入錢塘江東歸大海,京杭大運河沿途重要市鎮的民風景物全部展現在這幅《京杭大運河風物圖》之上。
目前,玉河東城段萬寧橋至皇城根一線共計1.1公里河道已恢復,不但重現了運河水脈歷史風貌,更成了周邊居民休閒的場所。
「好多已經搬走的老街坊專門回來,就為了看看這條河。」 62歲在玉河邊住了快40年的張女士說,由當初的擁擠小胡同變為今天的小橋流水和「江南水鄉」,玉河是真的回到了大家身邊。
(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