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開觀光客沒來 朱立倫:觀光產業變「慘」業
2023-02-23 點閱數:90,151

【記者許守仁/臺北報導】疫情封鎖國境兩年多後,台灣終於在去年十月十三日迎來開放時刻,然而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於今(二十三)日召開《國門開,觀光客來了嗎?》記者會,由朱立倫董事長、柯志恩執行長及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共同探討當前我國觀光問題,以及對臺灣觀光產業所造成的衝擊,並分享業界以及其他國家因應措施與政策建議。
朱立倫表示,過去台灣曾經提出十年觀光業創造「兆元產值」計畫,意即年年要有三百多億美金的收入,但現在的觀光產業,不是產業的「產」,而是悽慘的「慘」。或許大家會說那是過去三年疫情的影響,但即使把三年的疫情期間排除掉,台灣觀光消費的赤字也是越來越大。
因此,朱立倫也質疑,國門打開了,「我們準備好了嗎?」從去年十月解封到現在已將近五個月,觀光客的人數、收入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交通部觀光局說今年要有六百百萬的旅客來台,二月馬上要過了,有一百萬的國際觀光客了嗎?
朱立倫認為,台灣有最好的軟實力有中華文化最好的底蘊、原住民文化,有沒有讓這些文化成為觀光的優勢?以及我們各地的特色美食,有沒有充分的發揮?至於硬實力的部分,這是最需要改進的,尤其台灣的交通死亡率高於OECD的國家,還被CNN列為「行人地獄」,都會阻礙很多觀光客來台旅遊。要振興觀光業,台灣政府需要軟硬皆施,靠「智實力」將產業危機變轉機。
![]()
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表示,目前的情況就是「出境熱,入境冷」,其實台灣周邊地區都在努力推觀光,相較之下,台灣政府在國際觀光行銷的能量太少,台灣目前的航空運量非常不足,應該要重啟兩岸航線,無論是對出境或者入境的觀光收益都會很有幫助。
李奇嶽指出,對於交通部長提出的二0二三國際觀光行銷預算約六十億,很多業者都表示不同意見,特別是去年十月國門就已經開放,但相關預算今年才公布,甚至還有很多方案沒有公告,業者難以配合政府腳步,就已經浪費了八個月,政府速度實在太慢。他批評,國際觀光預算的六十億當中,還有很大的部分是用於缺工補貼,比起其他國家來說,台灣的國際觀光行銷預算實在很少。
至於如何補助業者方面,李奇嶽認為,政府方案固然兼顧補貼國外業者,但是也應該要鼓勵國外業者採購台灣本地業者的旅館住宿或遊覽車業務等等,而不是直接送錢給國外旅行社。
而在補助金發放的比例方面,李奇嶽指出,自由行每人補助五千元,團體旅客平均下來每人補助一千元,建議政府也要再多權衡,而這些補助金也希望能平衡發散到各產業,避免觀光客消費過度集中在北部,而漏掉中南部或花東。
最後,李奇嶽多次呼籲,政府一定要增加國際觀光行銷的力道,增加國際宣傳預算,重啟兩岸航線,並且盡速將觀光局升格為觀光署,都是對觀光產業極有助益的選項。
![]()
國政基金會執行長柯志恩從網路數據分析指出,最近三個月關於觀光旅遊的議題中,大部分都是在討論出國觀光旅遊。疫後台灣要面臨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導致難以吸引國際觀光客。
柯志恩指出,疫情前台灣出國消費與外國觀光客來台的旅次與消費金額都存在逆差,而鄰近的日、韓與泰國早在國門解封前已摩拳擦掌做好各種振興觀光措施要大賺觀光財,然而,台灣在疫後的觀光政策實在是「落後部署」!遲至今年二月中,才邀請來國外共二百名旅遊業者來台賞燈與踩線。柯志恩質疑,這樣落後部署是要如何配合重大節慶活動來吸引外國觀光人潮?
最後,柯志恩提出五大觀光建議主張,第一:放下畫地自限的觀光政策;第二:打造觀光高值化、差異化、國際化;第三:改善觀光旅遊業工、缺才問題;第四:開拓多元觀光客源市場;第五:服務加值、品質和安全提升。
朱立倫表示,過去台灣曾經提出十年觀光業創造「兆元產值」計畫,意即年年要有三百多億美金的收入,但現在的觀光產業,不是產業的「產」,而是悽慘的「慘」。或許大家會說那是過去三年疫情的影響,但即使把三年的疫情期間排除掉,台灣觀光消費的赤字也是越來越大。
因此,朱立倫也質疑,國門打開了,「我們準備好了嗎?」從去年十月解封到現在已將近五個月,觀光客的人數、收入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交通部觀光局說今年要有六百百萬的旅客來台,二月馬上要過了,有一百萬的國際觀光客了嗎?
朱立倫認為,台灣有最好的軟實力有中華文化最好的底蘊、原住民文化,有沒有讓這些文化成為觀光的優勢?以及我們各地的特色美食,有沒有充分的發揮?至於硬實力的部分,這是最需要改進的,尤其台灣的交通死亡率高於OECD的國家,還被CNN列為「行人地獄」,都會阻礙很多觀光客來台旅遊。要振興觀光業,台灣政府需要軟硬皆施,靠「智實力」將產業危機變轉機。
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表示,目前的情況就是「出境熱,入境冷」,其實台灣周邊地區都在努力推觀光,相較之下,台灣政府在國際觀光行銷的能量太少,台灣目前的航空運量非常不足,應該要重啟兩岸航線,無論是對出境或者入境的觀光收益都會很有幫助。
李奇嶽指出,對於交通部長提出的二0二三國際觀光行銷預算約六十億,很多業者都表示不同意見,特別是去年十月國門就已經開放,但相關預算今年才公布,甚至還有很多方案沒有公告,業者難以配合政府腳步,就已經浪費了八個月,政府速度實在太慢。他批評,國際觀光預算的六十億當中,還有很大的部分是用於缺工補貼,比起其他國家來說,台灣的國際觀光行銷預算實在很少。
至於如何補助業者方面,李奇嶽認為,政府方案固然兼顧補貼國外業者,但是也應該要鼓勵國外業者採購台灣本地業者的旅館住宿或遊覽車業務等等,而不是直接送錢給國外旅行社。
而在補助金發放的比例方面,李奇嶽指出,自由行每人補助五千元,團體旅客平均下來每人補助一千元,建議政府也要再多權衡,而這些補助金也希望能平衡發散到各產業,避免觀光客消費過度集中在北部,而漏掉中南部或花東。
最後,李奇嶽多次呼籲,政府一定要增加國際觀光行銷的力道,增加國際宣傳預算,重啟兩岸航線,並且盡速將觀光局升格為觀光署,都是對觀光產業極有助益的選項。
國政基金會執行長柯志恩從網路數據分析指出,最近三個月關於觀光旅遊的議題中,大部分都是在討論出國觀光旅遊。疫後台灣要面臨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導致難以吸引國際觀光客。
柯志恩指出,疫情前台灣出國消費與外國觀光客來台的旅次與消費金額都存在逆差,而鄰近的日、韓與泰國早在國門解封前已摩拳擦掌做好各種振興觀光措施要大賺觀光財,然而,台灣在疫後的觀光政策實在是「落後部署」!遲至今年二月中,才邀請來國外共二百名旅遊業者來台賞燈與踩線。柯志恩質疑,這樣落後部署是要如何配合重大節慶活動來吸引外國觀光人潮?
最後,柯志恩提出五大觀光建議主張,第一:放下畫地自限的觀光政策;第二:打造觀光高值化、差異化、國際化;第三:改善觀光旅遊業工、缺才問題;第四:開拓多元觀光客源市場;第五:服務加值、品質和安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