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提倡記功過格 天天反省、天天改過
2023-11-07 點閱數:106,077

圖︰袁了凡任寶坻知縣期間,廣施善政,深受百姓愛戴,其善廉文化成為了寶坻延續至今的文脈。為紀念袁了凡,天津市建了凡善廉文化主題公園,傳承弘揚了凡善廉文化。
古代封建文人士大夫的人生願景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大多數人一旦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華麗轉身之後,許多封建社會官吏受官場惡習的影響,官官相護、沆瀣一氣,有的甚至吃喝玩樂、受賄索賄,早已將「修齊治平」遠遠地拋到了腦後。
袁了凡卻與一般封建官吏大相徑庭,雖然他到五十三歲才謀取了小小七品知縣的功名,卻對自己的要求絲毫不放鬆,將原來自己用於修身治心的「功過格」應用在為官之時,提出了「當官功過格」,成為「官場功過格」的首倡者和踐行者。袁了凡從修身入手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的做法,在當時的社會上流行一時乃至蔚然成風。
「功過格」本來是道士自記善惡功過的一種簿冊。善言善行為「功」,記「功格」;惡言惡行為「過」,記「過格」。《太微仙君功過格·序》稱:「修真之士,明書日月,自記功過,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過多寡。」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為道士自我約束言行、積功行善的修養方法。
袁了凡將「功過格」用於自己為官之時,他給自己準備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冊子,每天坐堂審案前,都將這本題名為「治心篇」的小冊子放在桌案上,堅持把自己所做的「善事」、「惡事」記錄在冊。到了晚上,還要在庭院中擺放桌案,換上官服,學著先賢,焚香禱告天地,檢討自己。這被記載於《寶坻政書》——自治書的「思補堂自檢款目」裡。袁了凡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時刻檢討警示自己,去除邪行歪念。
他還在《寶坻政書》的《自治書》裡結合為官實際,總結寫下了「功格」與「過格」,用於勉勵自己承擔官員的責任。「功格」近五十條,比如說「免除殺頭死刑一人,記一百次功」、「賑濟有實效,每人記一次功」等等,都是勸勉自己和屬下實施「善政」的,這無疑給當時寶坻的百姓營造了寬鬆的生存環境。
「過格」近三十條,比如說「徇私枉法,記十次過」、「加派勞役,增收錢糧記一千次過」等等,是勸勉自己和屬下時刻警醒自己要「寬民」「愛人」,這充分顯現出封建社會中的一個賢官廉吏修身濟世的高尚情操。
袁了凡的「當官功過格」在明中晚期得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效仿,也深受寶坻百姓的歡迎和擁戴。在政治衰微、經濟增長和社會巨變的時候,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東西脫離了人的控制,人們對此感到迷茫與不滿。袁了凡的功過格向那些在道德爭論中感到困惑的人提供了精確的、被神認可的行為指南,這使得很多人得到心靈的關懷與生命的安頓。
去官之後,袁了凡仍努力實踐功過格,並在原有基礎上創新,對其作出了新的解釋和一些改良。他將功德積累分成兩個階段:改過與積善(載於《了凡四訓》)。他指出,改過需要恥心、畏心和勇心,並提出了三種改過的辦法。在改過之後,就可以積善行德了,對此袁了凡提出了十大類善行,作為民眾的行善指南。
袁了凡的當官功過格不僅起到了修身治心的功效,也實現了他「修齊治平」的政治抱負,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明代人邳贊在《寶坻政書》序中說:「袁公之令吾邑也,以清儉律身,以慈仁撫眾,以恭遜事上,以正大睦僚,以禮法訓士,以嚴明馭胥,以至誠格鬼神,吾邑二百年來所未有之良牧也」。
(中華工商文化發展協會供稿)
古代封建文人士大夫的人生願景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大多數人一旦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華麗轉身之後,許多封建社會官吏受官場惡習的影響,官官相護、沆瀣一氣,有的甚至吃喝玩樂、受賄索賄,早已將「修齊治平」遠遠地拋到了腦後。
袁了凡卻與一般封建官吏大相徑庭,雖然他到五十三歲才謀取了小小七品知縣的功名,卻對自己的要求絲毫不放鬆,將原來自己用於修身治心的「功過格」應用在為官之時,提出了「當官功過格」,成為「官場功過格」的首倡者和踐行者。袁了凡從修身入手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的做法,在當時的社會上流行一時乃至蔚然成風。
「功過格」本來是道士自記善惡功過的一種簿冊。善言善行為「功」,記「功格」;惡言惡行為「過」,記「過格」。《太微仙君功過格·序》稱:「修真之士,明書日月,自記功過,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過多寡。」功多者得福,過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為道士自我約束言行、積功行善的修養方法。
袁了凡將「功過格」用於自己為官之時,他給自己準備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冊子,每天坐堂審案前,都將這本題名為「治心篇」的小冊子放在桌案上,堅持把自己所做的「善事」、「惡事」記錄在冊。到了晚上,還要在庭院中擺放桌案,換上官服,學著先賢,焚香禱告天地,檢討自己。這被記載於《寶坻政書》——自治書的「思補堂自檢款目」裡。袁了凡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時刻檢討警示自己,去除邪行歪念。
他還在《寶坻政書》的《自治書》裡結合為官實際,總結寫下了「功格」與「過格」,用於勉勵自己承擔官員的責任。「功格」近五十條,比如說「免除殺頭死刑一人,記一百次功」、「賑濟有實效,每人記一次功」等等,都是勸勉自己和屬下實施「善政」的,這無疑給當時寶坻的百姓營造了寬鬆的生存環境。
「過格」近三十條,比如說「徇私枉法,記十次過」、「加派勞役,增收錢糧記一千次過」等等,是勸勉自己和屬下時刻警醒自己要「寬民」「愛人」,這充分顯現出封建社會中的一個賢官廉吏修身濟世的高尚情操。
袁了凡的「當官功過格」在明中晚期得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效仿,也深受寶坻百姓的歡迎和擁戴。在政治衰微、經濟增長和社會巨變的時候,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東西脫離了人的控制,人們對此感到迷茫與不滿。袁了凡的功過格向那些在道德爭論中感到困惑的人提供了精確的、被神認可的行為指南,這使得很多人得到心靈的關懷與生命的安頓。
去官之後,袁了凡仍努力實踐功過格,並在原有基礎上創新,對其作出了新的解釋和一些改良。他將功德積累分成兩個階段:改過與積善(載於《了凡四訓》)。他指出,改過需要恥心、畏心和勇心,並提出了三種改過的辦法。在改過之後,就可以積善行德了,對此袁了凡提出了十大類善行,作為民眾的行善指南。
袁了凡的當官功過格不僅起到了修身治心的功效,也實現了他「修齊治平」的政治抱負,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明代人邳贊在《寶坻政書》序中說:「袁公之令吾邑也,以清儉律身,以慈仁撫眾,以恭遜事上,以正大睦僚,以禮法訓士,以嚴明馭胥,以至誠格鬼神,吾邑二百年來所未有之良牧也」。
(中華工商文化發展協會供稿)